查看原文
其他

三十而立| 桐乡骄傲,“四小龙”!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3-09-13


编者按


  1993年3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沿用了563年的“桐乡县”正式更名为“桐乡市”。同年5月4日,桐乡隆重举行撤县设市庆祝大会。


  由“县”变“市”,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桐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方位的变革。30年来,桐乡儿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发展业绩,创造了令人称赞的“桐乡速度”,桐乡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全面反映桐乡撤县设市3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推出撤县设市30周年系列报道《三十而立》,全面展现桐乡30年蝶变。




  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大市,再到经济强市,敢闯敢拼的桐乡,一路跑到了嘉兴第一方阵、全省领先的位置。


  无中生有、有中出新、新中启转、转中求优,在这条颇具桐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也诞生了众多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


  这其中,以桐昆、巨石、新凤鸣、华友为代表的世界级企业无疑成为了推动桐乡迈入千亿级经济体量的生力军。


  从种子发展到参天大树,由“小作坊”壮大成链主企业,从田野走向了世界。可以说,四家企业,成为了桐乡经济发展的探路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他们既是时代的标杆,亦是支撑城市前行的动力。


  他们,也被誉为桐乡经济发展的“四小龙”。


  窥一斑而知全豹。剖析“四小龙”的成长路径,县域经济的桐乡样本也跃然纸上。


△金炳仁 摄


初出茅庐不畏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桐乡刚将目光从农业转向工业。


  既不沿海也不沿边,一个资源小县,特色产业仍以砖瓦、水泥、缫丝等为主,门类少,基础弱。


  对桐乡而言,这注定是一条“无中生有”的产业拓荒路。


  好在,桐乡人骨子里就有一种敢闯、敢想、敢拼的基因,犹如运河文化中自强不息、无中生有、包容创新的精神。


  一大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创业的激情也如阳光雨露般滋养着一批年轻人。


  1972年,17岁的张毓强从江西九江扛回第一台拉丝机,让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转型做玻纤,就此开启了在玻璃纤维行业中漫长的征程。


  1991年,28岁的陈士良接过奄奄一息的桐乡化纤厂,奔波各地开展调研,拓路找市场。


  1993年,还在卖豆芽的陈雪华盘下了停产的村办化工厂,靠几间平房和几口直径0.8米的铁锅,实现了从豆芽小贩到工厂经营者的转身。


  2000年,庄奎龙召集了12位志同道合的老同行、老同事,东拼西凑了230万元,合伙创办了新凤鸣的前身中恒化纤。


  这是他们的开始。谁也不会想到,从阡陌乡村走出来的四家企业,日后会成长为世界级的行业巨轮。


敢做时代弄潮儿


  无中生有,其实是一种理念。正如认准一条赛道的4位年轻人,抱定从零起步、向难而生的决心,凭借与生俱来的创新进取和踏实干劲,让企业在“不可能”中成就“可能”。


  当涤纶长丝产品闯入主流市场,在“没有一滴油,没有一粒切片”的条件下,陈士良三上江苏昆山筹集技改资金,成功实现借船出海,桐乡化纤厂也起死回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通过低成本扩张、引入日本生产线等途径,桐昆迅速发展壮大。


△桐乡化纤厂


  即便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刚诞生的巨石依然瞄准了8000吨中碱池窑拉丝的生产线,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无异是天方夜谭。但仅仅用时1年零4个月,首条由中国人自主设计的池窑拉线生产线就宣告建成。


  而在企业壮大过程中,能否审时度势,也成为了把握市场机遇、迎来发展契机的关键。


  1999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上锂电池在生产技术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突破。以索尼和戴尔为代表的国际电子设备厂商都开始了锂电池的商用尝试。


  陈雪华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变化,开始尝试在公司内部开启一条新的钴金属生产线,并于2002年办起了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华友钴业前身),正式踏入了钴金属行业。随着锂离子电池材料需求急剧增加,钴产品订单纷至沓来,供不应求。


  这一年,尚处于初创期的新凤鸣也做了一个在旁人看来近乎冒险的大胆决策——组建中欣化纤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上马年产20万吨级聚酯直纺生产线。“新生产线采用最先进熔体纺,投入虽高却能彻底转变生产方式,从长远看可以让企业走上可持续的稳健发展之路。”庄奎龙这样说。



  事实证明,远见卓识并没有错。新生产线投用后,新凤鸣由切片纺转为熔体纺,一举跨入年产值30亿元的大型企业行列,这也成为新凤鸣走向中国涤丝龙头的转折点。


  企业的发展,向来没有一帆风顺。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让不少行业重新洗牌,但桐企却纷纷选择以创新为利器,并将危机当做了赶超竞争对手的跳板。


  桐昆选择实施反周期发展战略,投资12亿元启动世界单线产能最大的“一头两尾”熔体直纺项目建设。该技术领行业之先,突破了聚酯装置年产20万吨/套的技术瓶颈。项目的顺利投产也让桐昆一举跃升成为全球第一的涤丝生产商。



  巨石选择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了E6玻璃纤维技术,打破了美国对该技术长达70年的垄断。2012年,该技术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成为中国玻纤企业中第一个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的配方,巨石也真正在世界玻纤行业拥有了话语权。



  求变—遇挫—突围—提升,在周而复始的发展中,“四小龙”不断壮大自己,并开始朝着世界舞台大步迈进。


扬帆出海走出去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天花板也随即显现——要素制约、原材料受限、资源环境等。


  要想真正获得长足发展,这天花板必须打破!如何打破?走出去,成了“四小龙”的共同选择。


  但迈出去的第一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跟在月球上办企业差不多。”为寻找更多的原材料,2003年,陈雪华带着一个借来的翻译飞往非洲考察。对于一家此前几乎没有矿产开发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要掌握陌生国家的资源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


  最初的几年里,陈雪华每年有近10个月的时间驻守在条件艰苦的非洲,深入调研广泛走访,并通过设立进出口公司、贸易公司、物流公司等多个步骤,逐步建立起外围的贸易平台。



  2006年,华友钴业在刚果(金)的第一个铜钴冶炼厂终于动工了,企业的产销规模也一次次刷新历史,稳居国内钴行业龙头地位。


  和华友一样,刚出国门就碰壁的还有巨石。在埃及投资,是巨石第三次创业的开篇,可项目建设刚好就遭遇当地政局动荡,项目投资两三亿美元,要是失败谁都担不起责任。


  但张毓强硬是把这份压力扛下来了,“当时我的想法就是义无反顾,一路向前,没有任何退路,如果打退堂鼓,前功尽弃,永远也别想搞国际化了。”


  就这样,历经22个月的艰难险阻,巨石埃及的第一条生产线终于在2013年底建成试产。6年时间,巨石在撒哈拉沙漠建造起一座现代化的生产基地,“玻纤之花”绽放在古老的尼罗河畔。



  开放是一个点石成金的过程,以全球化视角谋求战略发展,也让企业再次迈上了新台阶。


  华友在印尼投资建设的华越、华科项目拔地而起,原料供给得到了有效保障,深度参与建设的IWIP园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还带动了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输出。


  拥有埃及、美国两大海外生产基地,并建立起全球营销网络的中国巨石也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完善国际战略布局,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桐昆、新凤鸣也将目光聚焦在了海外,迈出国门走进印尼,并形成了显著的集群效应。


  2022年11月,G20峰会在印尼召开。在这场全球盛会上,桐乡4位企业家再次聚首。



  这张被誉为“桐乡骄傲”的合影,也成为桐乡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生动缩影。


“链”接发展新未来


  何谓“龙头企业”?最近的热词“地瓜经济”就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纵使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地瓜的根茎,始终根植在这块土地上,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为区域经济整体提升贡献力量。


  伴随着恒阳项目织造一车间的投入生产,桐昆成功从“一滴油”迈向了“一匹布”的新阶段。对于行业发展来说,这不仅是产业链的向下延伸,更是一次面料从前道到后道的自有核心技术的突破。



  而一直深耕主业的新凤鸣,在“十四五”开局之初就选择积极推进PTA项目建设,努力完善上游产业链,拥有了从上游PTA到下游涤纶长丝较为垂直完善的供应体系。


  与此同时,两位涤纶长丝巨头还抢抓智能制造新赛道,孵化出的恒云智联和五疆科技为多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和规划、智能制造技术等产业数字化技术服务,助力产业链提档升级。



  这些“大块头”,不仅抢占了产业“制高点”,同时向内拉动着当地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攀升。


  紧紧围绕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的华友钴业,早在2018年就携手世界500强企业韩国浦项集团,将产业链延伸至下游锂电材料领域,并由此进入LG化学、SK、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知名新能源车企的核心供应链。



  眼下,总投资201亿元的桐乡时代锂电材料项目致力于打造柔性化与平台化共融的现代化材料工厂,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助推桐乡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补强锂电材料产业链、提升区域发展力。


  另一边,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巨石毅然开辟出了新赛道——充分发挥前沿材料链主企业优势,加强玻纤与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与开发应用。刚下生产线的巨石玻纤就被运往附近的振石集团华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细长如丝的玻纤,摇身一变成了风力发电叶片用的拉挤板材或汽车轻量化用的复合材料。一条复合材料产业链的“微循环”在桐乡构建起来。


  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正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形成更大集群,构建更强产业生态,擦亮“桐乡制造”的金字招牌。2021年,我市玻纤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289.5亿元,去年,该产业集群还获评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嘉兴唯一


  “无论飞得再高,走得再远,始终会记得根在桐乡。”诚如陈士良所言,吸收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4家龙头企业,纷纷选择反哺家乡,把总部建在了凤凰湖畔,并扛起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责任与担当。



  同时代共发展,同土地共呼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由此可见,优秀企业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作用举足轻重。


  国家如此,城市亦然。新春伊始,市委书记于会游带队赴桐昆、巨石、新凤鸣、华友四家企业走访慰问,透露出桐乡坚定发展底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


  政企的双向奔赴,正厚积出生长的磅礴力量。可以预见,“四小龙”将在桐乡大地上续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记者|杨文婕

编辑|李滢瑕

责编|宋佳


最新动态:


这件民生要事,市委书记暗访督查

来了!就在2月6日2时29分

桐乡人注意!下周这件事很重要!

文明窗口|桐乡这些老小区,“逆生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